凤凰卫视10月31日《社会能见度》,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上海自贸区设立,各地创业者蜂拥而至。
汤湗:企业家比较多一点,还有一个是上海周边的一些个人,中小型企业的比较多一点,还有一些就是上海大妈。
解说:期待机会,抢占先机,迷茫与希望共存。
李昱森:我就想知道从他的嘴巴里面能够透露些什么信息?
曾子墨:今年7月3日,国务院通过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8月下旬上海自贸区正式获批,9月29日,举行挂牌仪式,国庆长假结束,自贸区综合办事大厅,开始正式对外受理相关业务。大半个月过去了,28.8平方公里的自贸区,涌入成千上万全国各地的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他们来这里寻求什么机会?我们再一个最为平常的工作日来到这里,记录了上海自贸区的一天。
解说:早上6点,我们从上海市搭乘出租车前往自贸区,一个月以来,司机们频繁出入这个往日很少有客人光顾的地方。
司机:遍地是黄金呐,因为反正不交税,这是第二个香港,知道吧,它这个模式就跟香港的模式是一样的。香港有很多东西进来,在香港买的话,它卖得很低,因为它不加税,知道吧。
解说:不加税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也因此赶来,但目前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文件。10月24日,距自贸区首日对外受理业务已经过去十多个工作日,起初来咨询的人居多,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赶来,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办理业务的阶段。
早上七点,这里已经有十几位排队等待领号的人,他们要办理的手续是审核公司名称,这是申请的第一步,也是排队人数最多的一个阶段。队伍越来越长,他们有的是创业者,有的是公司派来的职员,更多的是代办业务员。
汤湗就是一家代理公司的职员,他做这一行已经十多年了,自贸区成立的第一天,他就被公司派到这里,今天早上他6点钟就赶来替客户排队。
汤湗:那边先去取个号,然后在这边来排队,那边的号已经没有了,我今天是最后一个,而且是第15个,后面已经没有了。
记者:如果今天这个地方号再完,办不上就得明天或者后天。
汤湗:它这边限号是一天大概在180个左右,限号,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
解说:汤湗昨夜就在公司凑合睡了一晚,为了今天早上能取到更靠前的号,否则只能再等待下午发号了。仔细观察这个队伍,人们三三两两地讨论,那个核心人物往往就是像汤湗这样的代理,他们迅速熟悉了办理业务的流程,也期待着和来这里注册公司的人建立信任,能获得代理他们后续业务的机会。
汤湗:刚开始是这样,来办的人并不多,只不过是来咨询的人比较多一点,因为他们对这个政策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就是前来了解。所以说我们处于一个高度忙碌的状态。其实真正来办的人不多,就是来咨询的,头一拨的,其实来的最多的是温州人,但是他们有很多过来炒房子,拿地,是这种概念,他并不是真正来做实业的。
记者:他们一般问你们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汤湗:这个政策对我的业务会带来什么好处?第一句话都是这个。
解说:来自武汉的李昱森今年只有27岁,这是他第二次来办理业务,昨天因为准备完材料已经没有号了,今天就起了个大早,但是心里依然没底,一个劲咨询上次来认识的一个代理。
李昱森:那不是他还得指导我填啊。
代理:你填好,他只管工商的,税务代码的他看都不看,你像这个日期,就可以写上今天的日期了。
李昱森:走到哪一步就问到哪一步,你去哪个地方对吧,你去了之后,人家都是办哪个事,然后你一问人家,人家就要给你解答。解答了之后,这个字该怎么填,怎么写,写完了之后,就知道了,办完了之后人家再告诉你下一步怎么做,然后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这样就摸索过来了,因为我们是属于自己在这办,所以特别麻烦。
解说:李昱森自己的公司成立了一年多,做建筑钢材方面的业务,但他的岳父从事房地产业务已经近二十年了。夫妻俩受命来上海自贸区咨询信息,注册企业,每天都要向父辈汇报工作,老人也对他们寄予很大期望,希望他们抓住机会。不过目前看来,老人家对他们搜集来的信息还是不够满意。
李昱森:前三天,我就每天跑到二楼,它二楼有一个大办公室,里面全部是坐的老师,专门给你解答,你进去还得拿号。我就大概最多一天拿了三个号,我就在那排着,其实说实话,我没有什么问题,我去的目的是什么?我去的目的就是坐着想跟那个老师聊聊天,我就想能够想方设法地想从他的嘴巴里面,我想能够找到些信息,然后我们上课,第一场全部听完了,然后没事就跑进去坐着,就听那些。其实东西都是一样的,他就不停地在那反复地讲那些东西。
但是我就坐在那听,不停地听,因为你不知道的东西,你只能从他的这些话语里面来找,这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吧。
解说:上海的气温虽然有十多度,但自贸区所在的位置因为临海,风很大,体感温度更低,站上十分钟就吹得难受。队伍里不少人是像李昱森这样做企业的人,平日生活优越,很少亲自办理类似的业务,为了深度体验自贸区,也都在这里站上两三个小时,等到自贸区开门。
而汤湗这样的代理人员,因为有上百家类似的公司竞争,他们也必须全力以赴争取业务量。
汤湗:非常辛苦,简直不是人干的话。
记者:怎么讲?
汤湗:这个工作量其实真的很大,从我的角度来理解,因为它这边每天要限号的嘛,如果这个号今天没有排上,第二天来,又等于是重新来过。而且我们现在最头疼的是什么?就是查名,因为名字一重复的话,你今天排一个队都白排了,全部白排了,第二天又重新来。
记者:那你最多的查名这块,返过多少天?
汤湗:返过十几天的都有,因为客户都想起好的名字,好的名字可能都没有了,就不停地重复地排队做。
李昱森:我那天晚上,核名之前我想了八十个名字,我就全部拿纸写上,然后自己就一个一个在网上查,看上海哪些企业有,哪些企业没有,就看有没有重复的名字。结果最后筛选到了十个,然后又拿去查名,结果十个名字里面只有一个名字能够用,所以我就用的那一个。
解说:上午九点,自贸区准时开门,几十米长的队伍鱼贯而入,他们必须先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领取办理自己业务的号单,然后在休息区等待,每个人办理的进程不一样,但总数只有180人,李昱森昨天准备了一天的材料,今天领到了这项业务的第4个号,不知道能不能通过。
李昱森:还在等,我还不知道这个材料能不能一遍过呢?
记者:刚才那个小伙不是说。
李昱森:他说是这样说,但是怕万一呢,这个东西也不好说呀,它可能还是有什么具体的要求。
解说:为办这些手续,李昱森得在上海居住十多天,生活成本远远高过请人代为办理,但他们还是坚持自己来办。
李昱森:我觉得我自己亲自来办一下,感受一下这个过程,可能我会更深地理解自贸区的一些政策。相当于是给自己找更多的一些机会和想法,因为这个是我现在最需要的一个东西。
视频片段:请1204号顾客到4号窗口办理。
解说:由于自贸区采取一站式受理平台,李昱森这次要把所有材料准备好,表格填写正确,李昱森的材料一递上去就被发现了问题。
工作人员:如果单单这一个小问题就没事,我们这里可以想办法的,问题多的,就回去,你懂吧。你先不要急啊,你坐下来,坐下来慢慢办。
解说:虽然昨天准备了一天,看上去还是不太顺利。
李昱森:14楼54A,我记得是51,应该是54啊。
工作人员:那你地址都不一致。
李昱森:哦,打错了。
工作人员:地址都不一致。
解说:除了把不久前花两万元租下的门牌号填错,工作人员又检查出一些错误。
工作人员:实业,实业它必须要垮五大行业,你主要看他经营范围,你这个经营范围呢,因为你是做实业的。
李昱森:对。
工作人员:五大行业,跨行业太少,然后其他的都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李昱森:没办好。
解说:遇到问题,李昱森的法宝就是找热心的代理业务员咨询。
李昱森:还差一个行业。
代理业务员:差一个行业随便写,这倒无所谓的呀。
李昱森:五大行业,哪个行业?你说。销售吧。
代理业务员:贸易。
李昱森:这是贸易吧,电子商务算一个行业吧,咨询算一个吧,园林绿化算,还差哪一个?
代理业务员:进出口不算吗?
李昱森:进出口不算。
代理业务员:进出口还不算。不算,挺奇怪的,我看看我这上面有没有。
李昱森:找一个专业的人问一下。
代理业务员:文化艺术交流与策划。对,文化策划,文化传媒。
李昱森:文化传媒是吧。
解说:上海自贸区由外高桥保税区及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四个主体组成,虽然之前对这里的业务完全不了解,这次办理之前李昱森和妻子就奉父命做了详细调查。
李昱森:洋山港是最远的一个地方,我开车就开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那边没有这边火爆,反而那边的房租还贵,那边是三万,然后还交一万的定金,也就是四万块钱,所有的手续还得你自己跑。机场那边是一万块钱的租金,其他东西也是你自己考虑,但是他所有的东西也是都会打到,发到咱们这个外高桥保税区的管委会里面来,由他们来管,所以说我们就选择了这里。
解说:终于弄明白怎样填写,李昱森还得重新去打印表格,看赶回来还能不能拿到上午的号。成都房地产商人刘勇十点钟赶到了自贸区,他是从北京坐最早一班飞机来的,今天是要领取核名通知,同时准备材料递交窗口办理一站式业务。
刘勇:你好,这个核名已经过了,现在这个资料下一步怎么办。
工作人员:哦,我这边不是工商的。
刘勇:哦,那我现在是先去工商。
工作人员:对,你应该先去工商那边办理营业执照。
刘勇:哦。
解说:原来刘勇没搞明白,去错了窗口,只好重新取号。
刘勇:拿一个工商的号。
工作人员:工商的没有了。
刘勇:什么时候有呢?
工作人员:等下午一点三十。
刘勇:下午一点。
工作人员:对,现在这个号没有了。
刘勇:限号了。
工作人员:对的。
刘勇:你再给一个嘛。
工作人员:不是,我不是不给你,现在确实没有了,门口有很多人在排队。
刘勇:不是,我这个是这样的,我这个是时间已经过了,是今天才赶过来的。
工作人员:但是我跟你说,你这个不是工商的号,你这个是领名字的号,就是你审核名字已经通过了。
刘勇:通过了,已经通过了。
工作人员:对,是这个号有的,但是工商的号没有。
刘勇:就给这个号。
工作人员:所以你要搞清楚。
刘勇:哎呀,我就不知道程序,谢谢、谢谢。
工作人员:到九号窗口。
刘勇:行,直接去吧。
解说:刘勇从来没有自己办理过类似的业务,茫然地找来找去。
刘勇:这个(注册资金)应该是一个亿。
工作人员:不是一千万吗?
刘勇:一个亿。
工作人员:注资是一个亿啊,哦。
解说:根据自贸区新政策,注册资金不需要验资,不需要实缴,认缴时限也由自己决定,刘勇注册了一个亿的资金。
曾子墨:今天很多人会把自贸区和当年的深圳相比较。
刘勇(公司注册人):自贸区成立的当天,我就非常关注,所以我是在29号成立嘛,国庆1号,晚上我就买了张机票,到自贸区去咨询那个事情,3点钟到的上海。我就想当年没有抓住深圳那个机遇,这次一定就是说在这里面看一些商机。
曾子墨:为什么要急着当天就赶到上海去?
刘勇:这个商机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国家的政策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一听说自贸区也算是利好的消息,我就想第一时间去了解它,最主要的还是想参与。
解说:经营了二十多年的民营企业,刘勇认为就商业环境而言,民营企业不能获得和国企一样的待遇。另一方面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在限购令出台后也遭遇发展瓶颈,希望能在自贸区获得更多更公平的商业机会。
曾子墨:那十一期间像在上海,如您这般闻风而动去了解信息的多吗?
刘勇:每天都有上百家,很多,大家都冒着雨在那个门口等,等着开门,等着去了解。一般都是民营企业,国企好像没有发现。
曾子墨:您跟其他希望能够在自贸区发展的这些民营企业家聊过天吗?谈过这些事吗?
刘勇:谈过,一开始大家都说,这个东西,你想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政府要我们来干什么,的确是心里没底了,大家都聊这个事情。但是有一点大家有共识,政府一定要出台一些好的政策,把自贸区来作为一个星星之火来燎原全国。
解说:赶在下午下班前,李昱森准备完材料又赶回来,今天进入递交材料程序的人不多,他有幸拿到了号。
李昱森:拿到了。
记者:成功了。
李昱森:他说得六个工作日,他说保险一点六个工作日。
记者:那我们可以从网上查状况吗?
李昱森:他说应该可以查,走吧,咱们走吧。
解说:接下来,李昱森和妻子要在自贸区等待6个工作日,他说这几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到处和人聊天,听听别人的意见。刘勇因为注册资金填写有问题,只好改过之后下午重新排号了,临近中午,办事大厅里已经座无虚席,一些没有办成业务的人也不肯离去,希望通过和其他的人的交流获得更多信息,代理员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汤澍(商务服务公司职员):我看除了西藏以外,好像都有。我们也归类统计了一下,分几块,一开始企业家多一点,还有一个是上海周边的中小型企业多一点。还有一些就是上海大妈,她们纯粹是抱着开一个公司,想抢注一下这样的概念过来的,也蛮多的。
解说:中午就有很多人在办事大厅门口等待着取号,刘勇和他的两个上海朋友也早早地来了。
刘勇:这个已经弄好了,这个改过来了,我又拿了个号,还有四十多个人。
解说:刘勇的两个朋友,一位经营建筑设计公司,另一位从事家具进出口贸易,他们今天来办理注册的第一步审核公司名称。可是两个人都没有通过,现在都帮着刘勇准备材料。我们上午拍摄的李昱森用了一天的时间准备这些材料,这两位也研究讨论修改两三个小时了。
郭振磊(公司注册人):我对这个不太了解,因为我做的这个专业是设计专业嘛,属于文化服务类的,他属于国际贸易类的,但这个文化服务类在这里有没有更多的机会,我可以多来看看有没有是吧?
解说:相对于做设计和房地产等业务,设计家具外贸业务的杨绪波,则直接从自贸区的规则中,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措施。
杨绪波(公司注册人):以前没有任何捷径,以前只是委托代理公司进行出口,然后出口的流程很慢、很复杂。而且它代理费也不便宜,它好像是按千分之几的比例来收取的,我们有进出口自贸区的话,有进出口权的话,我们直接就可以在自贸区注册个公司就出口了。就是相当于我们用原有的公司,跟我们自贸区的公司签个协议,然后用自贸区的公司,再出口到国外某某地方就可以了。这样我们自己内部就消化掉了,就不需要再找第三方来去代理这个事情。
解说:这个大厅里,有的人在苦苦思索着给注册的公司起一个好名字,有的人到处询问别人对于自贸区的看法,咨询办理流程,有的人则静静等待着叫号。二楼是咨询大厅,工作人员在这里耐心地为咨询者一对一讲解,除了公布的政策,人们总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肖老先生今年65岁了,他这是第三次来这里咨询,今天一大早就带着干粮从家里乘地铁赶来了。
肖华锵(公司注册人):十点钟过来的,但是因为我一边还在看书,后来就把这个站错过了,我再倒车回去。我给你看,我看的什么书,我在三十几岁就很想出国,当时家里拿不出钱来。
记者:《中国商脉》。
肖华锵:我雄心壮志很大,这就是我写的字。
记者:这是1999年买的。
肖华锵:对呀,我要重出江湖就是这个道理,我家里有好多书,有关于进出口的,有关于经营之类的书,我都有,包括做生意的,包括法律甚至经济都有。
解说:这是肖老先生仔细保存的过去开零售店的证件,因为祖辈经商,他一直有从商愿望,在国营单位工作时也开过两年店,效益一般,深圳发展时,他试图辞职南下,但是母亲不允许。2003年退休,继续想做个体户,也觉得条件不成熟。
肖华锵:主要是没有门面,没有地方是吧,就算给你做的地方,自己怕亏不敢做。好比给你一个柜台很贵的,要五千、三千要一万,你根本租不下来,所以就不敢租的,因为那个时候那风险挺大的,现在它进来门槛很低的,全部帮你把证办好,就花两万多一点,所以好多人都来淘金啊。
解说:肖老先生把政策了解得很清楚,在上海自贸区注册企业,最大的一笔支出就是花两万元租用一个门牌号作为注册地址,这被创业者们认为是一个真正可以实现白手起家的机会。所有咨询来的信息,肖老先生都仔细记在本子上,看什么东西都需要放大镜,而大量需要从互联网上下载的资料,他都仔细向工作人员咨询。
记者:来咨询有收获吗?
肖华锵:当然有收获了,像今天的小姐就给我讲得非常的详细,我非常有信心搞一个比较规模大一点的中外合资进出口公司。
记者:做什么贸易呢?
肖华锵:好比化工啊,酒类啊,像葡萄酒啊或者床上用品啊。
记者:可能做这贸易也需要一些资金,虽然你可能注册不需要资金。
肖华锵:对,这个我倒不怕的,如果有生意做。我经济暂时有困难,我可以申请贷款,贷款肯定有风险,我既然贷,我也想办法赚到。
解说:肖老先生打算还要在这里继续咨询,直到工作人员下班,为将来的公司做更充分的准备。一楼办事大厅,对比要提交的材料清单,朋友们帮着商量填写了快四个小时,刘勇已经很有信心,这是今天第四次取号办理业务。
工作人员:只有这个表格,没有其他材料了是吧。
刘勇:没有了。
工作人员:那你看一下啊,这里有个清单的,这些都需要的。
刘勇:你帮我勾一下嘛。
办理人员:这个都要的,你清单有了是吧?
刘勇:有。
工作人员:那你这个章程和股东会决议呢?
刘勇:要一次性交过来。
工作人员:对,全部都要交好的。
刘勇:你帮我,哪些没有你帮我勾一下嘛。
工作人员:全部都要。
刘勇:现在哪些有了?
工作人员:现在你只有表格有,其他都没有啊,好多材料,股东会决议、章程、产证,这个都要的。
解说:工作人员提示,不仅清单上大多数材料刘勇没有准备,表格的填写也问题多多,房屋租赁合同还没有到指定地点备案,看来又得重来了。
刘勇:应该快了。
记者:你每次都很有信心。
刘勇:应该快了。
解说:刘勇明天要回成都,余下的业务就交给这里的朋友了。刘勇上海的两位朋友则选择请代理来帮助注册了,但是注册的公司究竟能干点什么,大多数人还没想明白。
李昱森:我觉得这个行业,其实最大的一些想法就是如果要是做金融就好了,如果要是做进出口贸易就好了,政策的导向和自贸区的设立的话,主要是针对他们来的。当然我也抱一个想法就是说,以后会不会对咱们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会有更宽的政策,更好的平台,就是抱着这种想法而来。
曾子墨:那我相信您跟其他的一些在等待,或者已经注册公司的一些企业主,也有一些交流。
刘勇:交流就是大家都说先注册下来,至于怎么做就等政策怎么明朗。排个号,希望有利于发展的一些政策尽快落地。具体的有些细节东西,我们现在的确还是在等待。
解说:夜幕降临,上海自贸区依然人来人往,附近的宾馆价格适中的房间早已订空,这里一天的公司注册量,几乎可以和高桥保税区过去一年的数量相比。
曾子墨:创业梦、淘金梦,年轻人、老年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激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大多数人不曾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机遇,不愿再错过新的机会。他们琢磨着如何把握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占领先机,期待着自贸区的更多新政,能够助他们成为改革中新一批的弄潮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