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4个月,在社会上激发起投资创业热。记者昨日从深圳市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我市下一步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重心,将放到配套的审批和监管制度改革以及信用体系建设上来,各审批部门转变职能“宽进严管”,失信违法主体将被列入“黑名单”并对外公示。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深圳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涉及10多个行政审批部门。原来商事登记需要前置审批的项目多达149项,后来简化至69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需要前置审批的项目被进一步精简至12项,不少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审批项目。市政府已印发了《深圳市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组织实施方案》,各政府职能部门目前正在继续推进后置审批效率改革,着力减少后置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许可审批代替过程监管、以静态监管代替动态监管、以前端控制代替后端控制的监管模式弊端。传统的监管模式被调整为“谁审批、谁监管”,那么,对“宽进”的商事主体,该如何进行“严管”?
据悉,市市场监管局已建立了商事主体临时信用信息平台,做好与市政府各部门审批和监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工作。该平台担负着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等任务;并对注册登记时可能涉及行政审批的经营范围、经营场所信息进行归类,供各行政审批部门登录平台获取信息进行后续监管。截至6月30日,临时信用信息平台共推送了77089条数据,其中各行政审批部门已在平台上主动查询的有68140条数据,约占总推送数据的88.4%。
目前,市市场监管局已研究开发了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系统和网上年报系统,那些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以及不按时提交年度报告的商事主体将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目前,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行,首批4万多份新设立及变更地址的商事主体邮寄专用联系函已全部发出,现正统计相关投递的数据。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商事主体接到相关函件应及时回复,以免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
下一步,我市将在商事主体临时信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将商事主体登记备案信息、年报信息、许可审批信息、监管信息、信用记录等向全社会公开,将失信违法主体列入“黑名单”进行失信惩戒,不断强化商事主体的自律和自治意识。并进一步加强登记系统与政府部门审批和监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部门联动监管效应,强化信用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