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向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发出广东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的首个营业执照。今年3月1日起,深圳、珠海也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商事登记改革。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登记数量飙升,如何进行后续监管的压力却在增大。
据悉,5月份,顺德拟出台《顺德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续监管工作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权责一致、审批与监管相统一的监管机制,明晰各相关部门监管职责,消除职责交叉和监管空白。
近日,顺德区副区长、市场安全监管局局局长赵万雄表示,“如果没有完善的后续监管体系作为保障,市场违法行为将层出不穷,任何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的‘宽进’改革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转变政府职能也将无从谈起。”
改革后监管压力剧增
启动商事登记改革,是顺德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012年的商事登记改革,共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有限公司试行在区一级登记机关登记;第二步是向十个镇街铺开;第三步是将有限公司扩展到个体户等。
“商事登记改革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特别在今年1月商事登记扩面至个体户后,商事主体数量大幅攀升。”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黄坚强说。
数据亦显示,今年1-3月顺德全区新设立有限责任公司1531户,与去年同比增加42%,个体户新设立为2275户,同比递增24%。
与商事主体同步增长的是,顺德许可审批部门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加大。
黄坚强说,改革前,行政许可是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项目,经营者不办理就拿不到营业执照。改革后将特殊经营项目的许可审批改为后置,但同时亦延伸出一种令人忧虑的情况,一些经营户在没有办全所有审批许可手续的情况下就“抢跑”开业,势必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与此同时,与庞大的企业数量相比,顺德监管系统从事一线监管执法人员只有约250人(包括镇街市监分局执法人员在内)。
此外,顺德现阶段监管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部门内部监管业务的整合也未能全面实现,更谈不上部门间的整合和数据共享,严重制约监管效能的提升。
“目前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转变,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力量实现全面监管并不可行,必须创新监管模式。”黄坚强表示,如何把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是该局首要解决的问题,“出台一套操作性强、适合顺德实际的《方案》,有利于架构起监管和信用建设的体系”。
需建信用大平台
商事登记改革的目标是“好市场”。简单来说,就是从原来的“严进宽管”模式,转变为“宽进严管”模式。2012年顺德的商事登记改革,只是做了第一步,而《方案》,则是“严管”的行动指南。
“在审批上做减法,但是在监管上做加法。”黄坚强表示。
根据《方案》,市场监管局将联合其他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权责一致、审批与监管相统一的监管机制。
为了促进“审批与监管相统一”,《方案》提出实行准入环节“双告知”,一方面在受理环节告知申请人从事相关经营须取得的必要行政许可项目,防止无证经营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利用并联审批系统,通过信息共享把商事主体的登记信息即时告知相关部门,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商事主体的登记情况,跟进许可审批和监管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顺德将对商事主体实行分类监管制度,分类设定不同的监管要求,分类风险越高,监管越严格,并建立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和除名制度。同时,该区将推动部门职能向社会转移,培育专业技术类社会组织,使其承担行政监管中的信息采集、风险预警、技术支撑作用,让政府行政更加专业化,更具权威性。
黄坚强透露,《方案》还将建立企业以及其法人的“黑名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开。
“信用体系建设非常重要,一定要有一个不良信用的综合平台,但是目前都是各个部门和单位自己公布,难以对信用不良者形成压力。”23日,在顺德区邀请顺德区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及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评议《方案》会上,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周林生如此表示。
律师杨国强也表示,“能整合银行、法院、税务、保险、劳动、知识产权、海关等等平台上的信用资料,监管才会有效。”
“引入第三方参与监管很有必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夏伟认为,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带,改变了政府“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局面,但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包含投诉渠道),让社会组织足够专业以承接相关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