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26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顺德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标志着顺德成为全国首个“吃”到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这只“螃蟹”的城市。商事登记改革对于顺德而言好处是显见的:当硬环境优势逐渐丧失,顺德如何在软环境上赢得先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只要闸门一开,难免鱼龙混杂,政府如何“严管”?
据了解,仅乐从一个镇,改革以后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户数比去年同期激增上千户,以往登记反复折腾如今仅用一张身份证,一张经营场所证明即可搞掂。改革给顺德带来一股新的创业热潮,企业登记数量出现了成倍增长,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以审代管之后,谁来监管市场?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改革之后企业数量出现了“井喷”,而此项改革对于一些大企业而言,并未受到直接影响,随着改革的推进,恰恰令这些原本处于灰色地带的“隐形”企业浮出水面,同时也将监管的目光聚焦在这些以前没有管住,也没有管好的企业身上。而浮出水面只是第一步,能否将某些不合规的企业一网打尽,是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商事登记改革绝不仅仅是简化了登记流程,放宽了门槛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门槛降低以后配套监督政策的制定。在顺德这个充满了活力的市场,缺乏的并不是企业数量,而是一些创新型的、能够引领顺德产业城市升级的企业,他们将更加专注于制造本身,而不再被以往繁琐的登记制度卡在门外;而一些相对低端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更希望政府的监管模式发生质的变化,抓好监管体系的重新构建,将现有工作重心由准入审批转为政策研究和日程监管,做到真正的宽入严管,为顺德的产业转型升级构筑起一道严管的防线。
而这些仅仅依靠市场监管部门一己之力显然不够。商事登记改革只是令企业尽快进入市场,但是否合法地进入市场这才是改革的关键,这就需要所有职能部门联合起来监管。此外,还应该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将消防验收、环境评估、卫生审计等职能逐渐转移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同时强化行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推动行业规范,对政府监管形成有效补充。另外,对于一些新登记的企业不应只停留在“亮剑”上,还应在服务上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