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已于2013年3月1日起正式在深圳和珠海两地实施商事登记改革试点。
2012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广东省在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开展统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
一年后,《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出台并逐步完善,而试点范围亦扩大至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和佛山市顺德区四地。
3月22日,广东省工商局开会研究,“下一步将加强商事登记理论研究,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推广成熟的经验做法,争取把广东省改革的成果纳入国家商事登记立法”。
改了什么
深圳、珠海两地商事登记改革,最直观的是启用了新版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等事项。在营业执照左下角,用“重点提示”注明有关商事主体经营范围、出资情况、营业期限和许可审批项目、年报及监管等信息的查询方法。
新版营业执照种类亦大幅精简。此前广东省使用的各类营业执照(登记证)达18种,改革后,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企业集团登记证、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暂不调整,其余15种营业执照精简为4类,分别是《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非法人企业营业执照》、《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这背后,是商事登记制度从“审批许可”向“核准登记”的转变。深圳市一家专业财务代理公司在接受财新记者咨询时称,“先在网上对公司名称进行核名,然后带着股东和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公司章程去工商部门就可以登记,一般三天之内就能办下来。”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淑杰告诉财新记者,“从流程上,我们可以实现一支笔业务。即材料交到窗口后,审核人员审核完后就可以发执照了,改变了以往多级审查的程序。同时审批材料也大幅度减少,验资报告、经营范围需要审批的事项等均不需要提交。”
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不再作为登记事项,改为备案事项,由章程、协议、申请书等确定。此外,根据深圳和珠海的特区立法,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登记部门只登记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无需登记实收资本,申请人也无需提交验资证明。
广东省工商局有关人士介绍,本次改革的大方向是“对企业准入减少限制”。与之对应的是,对企业的监管方式亦有所改变。改革之后,商事登记部门只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自行负责。商事主体须向登记机关提交年度报告,无需进行年度检验。年报包括商事主体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注册资本实缴情况、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若不按时提交年度报告,或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的,由登记机关将其从商事登记簿中移出,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纳入信用监管体系。
此外,深圳和珠海横琴均通过特区立法,进一步明确了商事登记机关和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之间的监管责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划分监管责任,以切实解决此前“重准入轻监管”而产生的各部门间职责不清、监管错位缺位等问题。试点的各市政府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及许可审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简称信息平台),用于发布商事登记、许可审批事项及其监管信息,实现信息互通。
为什么改
与香港毗邻的深圳特区,对商事登记制度的国际惯例相对熟悉,与国际接轨的需求也更为强烈。深圳率先从2010年启动调研,并确定商事登记改革的重点是将市场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
这亦是国际惯例。比如香港和澳门,除对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实行必要的管制,一般行业只需满足条件即可成立,准入和监管部门分离,责任明晰。
3月1日,在新的商事登记制度启用当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徐友军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深圳发展30多年,商事登记制度即企业登记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此前的工商登记制度,要求“先证后照”,即先到主管部门取得行政许可证,再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据统计,与营业执照挂钩的前置审批项目共134个。
早在2003年,在中国工商管理学会主办的“企业登记制度创新管理会”上,时任北京市工商管理局注册处副处长的况旭介绍,“我们把十几部法规、几十部规章和上千个文件整合在一起,搞了一个字典。仅登记表格就有100多种。”在本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前,自行整理一本“字典”,依然是各地工商部门的“经验”。有商事登记部门人士抱怨,在改革之前,“核准人应该具备律师、会计师的能力,得通晓土地管理、卫生管理、烟草管理等各种管理的相关法规,但实际上不可能达到这个程度”。
截至2013年2月底,深圳市共有市场主体近100万户。若采用传统的“人盯人、地毯式、保姆式”监管模式,“一年最多能监管18万户,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到了山穷水尽、黔驴技穷的地步。”徐友军说。
“凡是许可部门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都应放权给企业和市场。”一年前,广东省工商局宣布开始试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时表示。这与广东省近年来主张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一致。广东省政府甚至号召各地、各部门学习工商系统这种创造性的做法,“要勇于打破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部门权力利益格局”。
影响几何
这项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企业。
在深圳,若按此前的商事登记制度,注册企业首先需要各项行政许可。申请人若自行办理,费时费力。若找中介机构代办,根据企业经营范围不同,费用至少在3000元到5000元不等。而现在,多家中介机构表示,若客户将企业此后的财务工作交由他们,工商注册可免费代办。
广东省工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此前的企业注册资本制度设计,“存在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验资手续繁琐,期限过长;虽允许股东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等出资,但因公司尚未成立,设立之初无法完成过户转让手续,公司首期出资实际仅限于货币出资,限制了这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货币出资比例等限制不符合公司经营的实际等。
这些“不相适应”最终导致一些验资机构出于逐利目的,与投资人串通,以垫资的方式验资,或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等,滋生大量“两虚一逃”(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违法行为,是“影响社会信用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制度性问题”。改革后实施的注册资本登记认缴制,有助于积极破解注册资本存在的“玻璃门”难题,疏导“两虚一逃”等违法违规行为。
也有人认为,改革措施让商事登记几乎变得零门槛,可能会导致“皮包公司”增加,甚至会助长不法分子以开公司的名义诈骗。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很多人用注册资金多少来判断企业能做多大的事,这其实是个误区。一个公司的创新能力、今后的发展规模,跟当初有多少注册资金毫无关系。“比如谷歌、苹果都是在仓库、车库做起来的。在成立之初没多少注册资金,但这毫不妨碍他们五年十年后成为行业翘楚”。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郑方辉称,广东的商事登记改革让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增加了股东与企业“自决”的权利,“而自由的企业制度,是一个国家发挥创造力的基础”。
广东省工商局亦表示,改革之后,“让市场的归市场”,实际上对企业诚信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亦会引导公众在相关信息披露平台上去查询公司信息,这有利于引导商事主体自主经营、诚信经营,营造诚实守信的经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