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2012年亚洲金融合作会议闭幕式上发表演讲称,预计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5%以上,全年CPI能够控制在3%以内。
张平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已进入第五个年头,至今仍未超出困境,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更加明显。今年以来,受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中国经济同样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一季度经济增速比上年四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回落幅度。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及时加大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力度,保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是宏观经济由缓中趋稳向筑底企稳转变的态势日益明显。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降幅逐季收窄,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9、10月份企稳迹象更加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货运量等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所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消费者信心指数等先行指标开始回暖,受外需疲软影响较大的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也普遍企稳回升。预计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5%以上。在经济筑底企稳的同时,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由1月份的4.5%逐步回落到10月份的1.7%,全年能够控制在3%以内。
二是国内需求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受全球贸易增幅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影响,今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十分严峻,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3%,难以实现全年10%左右的预期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立足于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稳定投资的政策措施,努力挖掘国内市场,着力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1—10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7%,均保持了较高的增幅。而且内需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超过投资,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是经济结构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作用下调整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政府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比较困难的市场环境下,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趋于优化。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历史性地实现连续9年增产。前三季度,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航天、海洋、信息技术等领域都取得重大创新成果。节能成效明显,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4%。
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减速背景下取得新的成效。中国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乡居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就业岗位稳定增加,前10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12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实际增长9.8%和12.3%,均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张平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尽管面临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但发展的潜力和动力依然充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目标、新要求。”张平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继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亚洲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也将为亚洲和世界各国的企业家、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商机。我们真诚希望,全球特别是亚洲的有识之士敏锐捕捉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拓展互利合作的新空间,在美丽中国新愿景中共享中国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张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