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注册难,是东莞乃至广东招商引资的一大瓶颈。东莞要想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竞争力,必须营造一个高效、公平、国际化的商业环境。
在东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企业注册审批改革已经先行一步,这既为全市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也为东莞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创造了先机。
正如市委书记徐建华所言,(企业注册审批改革)试点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审批改革,它事关在粤港澳一体化下广东在体制机制上借鉴港澳的经验,还事关在硬环境优势逐渐丧失时,东莞在营商环境、软环境上赢得先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快一小时拿到牌照
企业注册难是一个制度难题。
我国现行的企业登记制度是市场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合二为一,营业执照被赋予了企业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的双重证明功能。企业登记存在大量前置审批项目,登记与审批相互渗透,给企业的准入设置了重重关卡。同时,“重准入、轻监管”的管理模式,也容易造成各部门间职责不清、监管错位缺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制约了企业发展。显然,现行企业登记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了。
今年4月初,东莞被广东省确定为首批企业注册审批改革试点城市。
在分析了内地与香港的差异后,东莞决心借鉴香港商事登记制度,推出《东莞市企业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试点改革方案》,按照“宽进严管”的核心思路,出台了最大限度压缩前置审批事项、精简后置审批项目、推行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年检等10项措施,为市场主体更快诞生创造条件。
5月中旬,东莞唯一的改革试点大朗镇赴香港考察归来后,启动了第二轮改革,试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取消了企业登记注册所有前置审批许可事项,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和实收资本备案制,实现“零首付”开公司,彻底打开市场准入之门。
改革后,在大朗也能像在香港一样,企业最快可在一小时内拿到工商牌照。
在政策创新的同时,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也在及时跟进。试点以来,东莞积极着手改进各项服务细节,包括在大朗工商分局增加服务窗口、增设导办台等。细节处的诸多改善让业务流程得到优化,让办理业务的市民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便捷。
从数据上来看,东莞商事登记改革的良性效应十分明显。5月4日至7月20日,大朗工商分局累计核发营业执照1793宗,相当于2011年的49%,试点期间日均核发营业执照数是2011年日均数的2.39倍,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20%,增长率排名全市第一。
破解多头审批难题
东莞的商事登记改革已经将前置审批程序全部取消,但仍有深化探索的空间。
6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视察东莞试点工作时指出:“商事登记改革只是一个突破口,迈开了第一步。但商事登记改革的成功并不是工商部门一家的事,各个部门都要动起来、跟上来,要把后续的监管问题、后续一系列审批问题加速落实下来,做到改革的真正成功,营商环境真正的改善。”
汪洋指出了企业注册难的关键——行政部门多头审批的问题。
这是个传统痼疾:企业登记的审批权限分散在多个部门,但各个部门之间会出现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的现象,没有形成跨部门业务协同的工作机制和流程。
即便是按照目前商事登记改革的思路,取消前置审批,加强后续监管,也只是将部分审批事项往后推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多头审批的难题。
有学者认为,企业注册审批制度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导向,在彻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让传统的多部门分头运作的行政审批制度向集中审批制度改变。
作为试点镇,大朗镇提出,要继续商请市有关部门大力压减后置审批事项,要么取消要么合并,不能兼并的必须压缩审批办结时限。该镇还将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加速网上登记。
东莞正在推行的网上审批或许为实现集中审批提供了契机。在电子审批的环境下,企业、公众不需要面对申请事项所涉及的多个审批部门,只需要面对一个统一的入口。
如果企业注册审批改革能够与政府信息化改革相结合,实现业务协同、整合共享,真正达成一个窗口对外集中联合办证,这或许有望实现集中审批,情况就会好得多。
当然,这涉及到调整部门权力格局,不会没有难度。其中的奥妙,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所言:“政府在行政审批上管的面太宽,审批时自由裁决权太大,这样容易发生权力寻租。”
可见,深化企业注册审批改革的精髓,是减少政府的审批权,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正如省党代会报告所指出的,不能让权力寻租扭曲市场经济。 |